2)第667章 布局_欲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要经过如何的训练,才能达到这样的强悍程度?

  他亲眼目睹过宋军的羸弱,虽然宋国号称雄兵百万,但是,宋太祖黄袍加身篡位后,为了怕别人仿效自己,所以,在军中设立了严格的防范武将制度,让文官去牵制。经过了一两百年后,就形成了奇怪的局面,在前线指挥的将官,一般没有现场决策的权利,一切要请示文官。

  敌人已经打来了,文官还在后面寻欢作乐,其实,并不真正深入一线,了解军情。这样一贻误军机,当然就很少能占据什么先机,输也是必然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这种体制下,兵源冗杂,老兵越来越多,而且,边防大帅,为了谎报战功,冒领军粮,经常是死了人,也不抱上去,依旧充数,比如,一个地方朝廷记载是10万大军,也许,不过只有六七万人。这少出来的三四万人的军粮,就被大帅私自侵吞了。所以,大帅们往往富裕得流油;就如当时秦大王宰杀童贯手下时,童贯这个被阉割的王爷,就是凭着侵吞这种粮饷,富甲天下。

  更主要的是,这样的制度形成了“将不知兵,兵不识将”,一个统帅在一个地方,每呆个两三年,就会被调离,目的是不让他培养起自己的亲信队伍,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死党。这样严格的防范武将制度之下,的确成功抑制了军人的势力,有宋一代,很少有武将反叛的例子。但是,也因为如此,武将们总是蝗虫一般,一过境一个军区,每每捞一把就走;对于宋国的战斗力,却是致命的伤害。一个将军,连自己手下多少人马都搞不清楚,谈何带兵打仗?

  这也是当年靖康大难,宋军往往几十倍于敌人,却总是望风溃逃的根本原因所在。

  赵德基南渡后,因为战时的需要,当然不可能如此严格地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去裁汰武将。所以,当时的中兴四大帅,岳鹏举,张俊,刘光世,韩忠良等人,才能各自节度一方。

  可是,一旦站稳脚跟,赵德基冥思苦想,首先,便是猜忌起了岳鹏举,因为他手下精兵良将最多,范围最广,死党也最多。秦桧之类的陷害,都是借口,本质上,这才是赵德基要杀岳鹏举的最主要原因。

  哪怕功高盖世,哪怕忠心耿耿,岳鹏举也非死不可!

  岳鹏举一死,赵德基立即又采用了祖宗的老办法,而宋金和议之后,战事稍微缓解,他更是感到压制武将的重要性,岳鹏举死,韩忠良等被罢免,刘光世闲散,如今,就连张俊这个庸将也无能为力了。

  更主要的是,过去那种“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情况又出现了。宋军的战斗力,较之以往,已经有了极大的下降,经过这几年的无重大战事状态,基本上,跟靖康大难时的状态有得一比了。

  这样的宋军,还有何值得惧怕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