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三章:吴起变法_大秦:开局成为墨家钜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职爵显赫。

  楚国目下没有令尹,由执圭昭授代理主政,景舍若为上卿,自然必是主政大臣之一。

  楚国有四大世族,屈、景、昭、项,这昭授是昭氏家族的族领兼楚国主政大臣。

  景舍与吴起相交匪浅,熟悉中原战国的变法势头,一直想上书楚王在楚国进行第二次变法,真正地振兴楚国。

  可惜,景舍一直在为楚越、楚国和巴蜀的战事忙碌着,竟无暇认真地与楚王商讨一次国事。

  这次楚国救齐,改善了楚国与齐国的邦交,楚王晋升他为上卿,他心中踌躇满志。

  景舍决意辅助楚王推行第二次变法,使楚国强大,自己也成为变法名臣。

  “我王容禀,中原诸国乱战,无暇南顾,大楚何不趁此良机继续推行吴起变法强国,兵强马壮之时,方能北上争霸。”

  景舍振奋的说道,对着王位上的楚肃王深深一躬。

  楚肃王还没有说话,昭授突然发出了一声冷笑,揶揄道:“上卿啊,楚国山多崎岖,走稳了,小心闪了腰。”

  景舍愣了一下,笑着回答道:“不劳执圭挂心,是山是水,景舍都晓得。”

  谁知道昭授竟摇头大笑道:“那吴起当年也这样说,后来如何了?”

  景舍的心,不禁猛然沉了一下。

  十年前,吴起逃出魏国,楚悼王正在苦苦寻觅大才,立即将吴起接到楚国,拜为令尹,总揽军政大权,谋划实行变法。

  在楚悼王的全力支持下,吴起开始雷厉风行地在楚国推行变法。

  吴起对楚悼王说:“楚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其主,下虐其民。”

  所以吴起针对楚国的国情,初步实行了四道新法令:第一,三世者,一律收回封地,罢黜爵位。

  仅这一道法令的推行,便使楚国直属国府的耕地增加了数百万亩,纳税农户增加了十万。

  这道法令没有涉及屈、景、昭、项四大世族的嫡系家族,更没有涉及王室部族,所以进展得尚算顺利。

  第二,裁汰冗官。

  楚国的世族盘根错节,贵族子弟人皆有爵,官府吏员人浮于事者十有六七。

  这些贵族子弟们无所事事,每日除了狩猎、豪饮、聚赌、猎艳,便是聚在一起挑剔国中是非。

  吴起当政,对这些冗官狠狠裁减,几乎将贵族子弟的绝大部分赶回了他们的庄园,使他们成为白身贵族。

  仅这一项节余的费用,就使全部留任官员的俸禄绰绰有余。

  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官场无事生非的恶习,楚国朝野顿时整肃起来。

  第三,明法审令,整顿民治。

  当时楚国的治理极为混乱,国府直辖的县很少,大部分国土都是贵族的世袭封地,许多庶民隶农都依附在贵族的封地,成为私家农户。

  还有很大一部分山地盆地,属于更为蛮荒的山地部族自行管辖。

  楚国的法令政令,对这些地方几乎没有任何效力。

  楚国实际上是一个“诸侯”同盟邦国(参考现在的漂亮国,楚国王室就是联邦政府),看起来很大,实际上所能积聚的力量却很小。

  面对如此乱象,吴起的重大行动是:对保留的贵族嫡系的封地,实行治权赋税分离的法令,民治权与少部分赋税归于官府,大部分赋税归贵族领主。

  此谓明法:“官府治民,贵族受税。”

  对于自领自治的山地部族,则与其分权。

  全部军权与赋税的一半归王室官府,治权与赋税一半归部族,部族治权的法令必须经过王室官府的勘审准许方得通行。

  另外一个重要法令是,限定贵族必须将荒无人烟的土地开垦出来,而且必须吸引移民进去耕耘。

  此谓:“令贵人实空虚之地。”

  上述法令一经强力推行,楚国王室权力大增,赋税大增,直辖民户大增,楚国在吴起变法的那六年多的时间里,确实是生机勃勃。

  当然,楚国的强大,最根本的一点,是吴起整顿了军制。

  ……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