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9章 老赤佬_长乐里:盛世如我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老王随口问了一句。

  “阿拉上海宁。”赵殿元答道,上海话在外地人听来都差不多,但是当地人听起来那真是千差万别,浦东浦西口音不同,闸北和黄埔的口音也不同,上海人和本地人(上海农村人)的口音还不同,赵殿元的沪语是早年间上只角口音,潘家宁和小王这些年轻人听不出,老老王一听就找到了儿时的感觉。

  上海是一座巨大的都市,通用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当两个会说上海话的人遇到一起,沪语就是迅速拉近关系的最好办法,当一个人说起沪语,另一个人迅速换语言接上,就像地下党接头,在万千人中找到同类的感觉。

  老老王切换了沪语和赵殿元聊起来,他本想拿出老人的资历来倚老卖老一番,没想到赵殿元比他还会卖老,嘎年轻的后生,提起来都是解放前的事儿,老年人最爱怀旧,老老王棋逢对手,滔滔不绝起来。

  赵殿元对1942年之后的上海城市史基本上空白,所以他只能当捧哏,抛出一个个问题来询问这位七十九岁满头黑发的爷叔。

  比如上海人为什么要去苏州扫墓,老老王就给他科普了一番:阿拉小辰光,静安寺那里都是公墓,叫外国坟山,后来统一迁到大场去了,破四旧的时候,上海的墓地基本上都被平掉了,没办法,只能越埋越远,葬到青浦,苏州,阿拉爷的墓地就平掉了,想上坟都找不到地方,现在好了,临港那边也有交关大的一块墓地,不过上海人还是喜欢埋在苏州,清明节去苏州的高速路都要堵车的。

  小王插嘴道:“是额,清明节格辰光,百度地图上去苏州的路都堵成深红色了。”

  “苏州是阿拉上海人的后花园。”老老王说,“阿拉小辰光,姆妈哄小囡睡觉,都讲‘去苏州’,因为以前上海去苏州都是坐船走水路,睡一觉起来就到了,阿拉年轻的时候,经常去苏州吃面,哪怕是一碗阳春面,也有交关讲究,高汤是用鳝骨、青壳螺蛳、猪骨、鸡肉、猪肉、火腿啥么子慢火熬成的,炖五个小时那是最少的,侬讲,这样的面哪能不好吃。”

  “浇头就更不用讲了,千姿百态,五花八门,叫法也和现在不一样。”老王掰着手指头,却忽然卡壳了。

  赵殿元帮他说:“我晓得,肉面不叫肉面,叫带面,瘦肉叫五花,纯瘦肉叫去皮,肥肉叫硬膘,鱼叫本色,再细分就是肚裆,片头,滉水,没有浇头的叫免浇,多放小葱的叫重青,不放叫免青。”

  老老王点头:“小伙子蛮懂的嘛。”

  好的旅伴可以让枯燥的旅途变得有趣,抵达苏州凤凰公墓停车场的时候,老老王和小赵已经成为忘年交,本来这只是一次单趟的顺风车,现在约定回去也坐他们的车,当然钱还是要付的,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