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_三国骑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伤害。

  从地区底蕴来说,河北不怕中原方面的汉军。

  而更远的汉军人力、物力,想要运输补充到中原……这种运输损耗是非常惊人的,而魏国正是当年为了争赢汉中决战,才发动了全国范围的动员。

  后来战事不顺,又想着搬空汉中,直接导致关中、南阳的物资、人力被迁移人口一事给消耗一空。

  南阳物资空了,曹仁要南征关羽就食于敌;襄樊战局崩了,曹操退回长安的军队想要驰援襄樊却因为缺乏补给,以及本身劳顿的原因无法成行。

  所以战局发展到眼前这一步,益州、荆湘、江东的人力、物力很难在支援汉军的黄河沿线战场。

  运输成本太高了,得不偿失;除非长年累月的休养,细水长流的向黄河沿线输送粮秣,集结物力、兵力,做战前储备。

  因此,得到宝贵的三五年时间休养生息,魏国君臣有信心巩固疆域,御敌于外。

  第二个原因是长时间的外部和平,魏国可以从容调整内部日益突出的各种失控问题。

  正是因为各种失控、力不从心,才有了各种诡异的战局。

  至于第三个原因则跟魏国老臣有关……大家投降汉室朝廷,肯定都没好下场。

  可如果拖到汉室朝廷、北府融合唯一的时候,到那时五十步别笑百步,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乱世飘零人,谁也不要在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谁。

  为了有一个体面的归宿,魏国老臣们会齐心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这种君臣齐心的局面,自然是固若金汤。

  总之,曹叡很有信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顺利把司马懿为首的失控边军拉回来。

  在陈群即将北上蓟县,去堵司马懿归路的时候,曹叡举行公卿集议。

  他端坐上首形貌俊逸爽朗,下面的公卿重臣皆神色恭敬……终究是武皇帝选中的未来继承人,从手段、心态上来说,曹叡资质要比曹丕高。

  可从人品、私德来说,曹丕偶尔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闪光点,而曹叡就显得有些黯淡。

  不管怎么说,曹叡当皇帝,他们这些做国家重臣的,也觉得赏心悦目……比曹丕当皇帝那时好太多了。

  曹丕就很好举行公卿集议,主要的决策权就握在侍中、常侍等门下省大员手里,政令颁布的权力握在中书省……而尚书省只有正常的行政权,不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

  作为当时的尚书令陈群,就很少参与机密事务的筹划,负责更多的是行政职权内的日常政务。

  现在的尚书令陈矫就可以作为三省主官参与公卿集议,还能位列前排。

  如果曹丕时期是曹丕与近臣们谋划国事,那到此时,已有些国君、公卿共治的架势。

  今日这场集议,是为了大鸿胪刘晔践行的。

  曹叡登基,原来的门下省重臣得到升迁,刘晔官拜大鸿胪位列九卿,并封东亭侯。

  现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