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七章 河图_三国骑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只是解释河图的,就如经传一样,先有六经,才有各家注解的传,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如果公布河图洛书,别人可能会踹开洛书,以河图为根本,另做新的注解,来解释天命。

  按照现在的经学思想,曹魏方面很是被动,内部可以说是人心惶惶。

  军事上的问题日益严重,经学思想问题更是来势汹汹。

  没见过河图洛书,曹魏思想根基依旧建立在经学之上,现在经学、五德相继学说对曹魏来说就是双刃剑。

  曹魏需要经学、五德相继学说提供篡汉、代汉的舆论支持,也这么做了;可现在按着经学、五德学说来解释……刘备这里似乎更正义,更符合天命。

  内部世家、官吏开始质疑曹魏代汉的正确性,这是很致命的。

  曹魏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取代经学、五德学说,让人们去讨论另一个新的学说,不要沉迷于经学。

  而古文经出身的郑玄兼备今文经各家学问后,所创立的郑学已完成了古今经的统合。

  如果古文、今文之间没了扯皮,那还有什么好辩论的?自然就不热闹了,没人喜欢千篇一律、同质化的东西。

  自然的,古文经、今文经的生命力在郑学集两家大成之后,算是日中而落,也该退场了。

  可曹魏去哪里找一门新的学问来引导全民舆论?

  难道乘着军队还控制在谯沛人、寒门武人手中,效仿江东孙权,狠狠的杀一顿?

  估计曹丕前脚动手,后脚可能就暴毙,经学已经跟他绑死了。

  夏新历真的是小事,值此汉魏争锋之际,田信就是规定一年十个月,也无碍大局。

  可河图洛书消息就此出现,几乎可以被曹魏视为救命稻草。

  不需要洛书,只要拿到河图,就能创造一种适应于曹魏的学说。

  洛书是河图的一种解释;太极图是更进一步的河图解释,那真正的河图该有多么的神奇?

  刘备自然是相信河图洛书的,现在公布出来没好处。

  登基大典时,河图洛书可以视为祥瑞,可当时已经有太极图。

  现在不缺河图洛书带来的威望加成,甚至不需要传国玉玺,现在汉军本就是正义的化身。

  河图实在是太宝贵,价值远在传国玉玺之上。

  别说河图,田信握着太极图,就能让家族富贵千年,没人敢忽视太极图带来的长远影响力。

  刘备匆匆见了虞翻,就摆私宴见高阳公主、周侯张绍。

  张飞入蜀以来,高阳公主、张绍就常居住在成都,也就张苞担任侍中时张绍离开成都,陪伴在张飞左右。

  所以张家姐弟跟刘备相熟,不像关兴,对刘备有陌生感。

  张绍年纪比关兴大两岁,见礼之后坐在那里拘谨受礼,眉目端正,有隔阂感。

  不像关兴活泼,让刘备提不起兴趣。

  如是关兴,坐在那里也能恪守礼仪,可眼睛会四处打量,有自己的想法。

  关兴更自信,腰杆子很直;现在张绍有一种心虚,患得患失的忧虑……仿佛肩上的周侯、卫公世子身份有些沉重,压的无法挺直腰背。

  询问几句张绍的学业进展后,刘备转而询问:“高阳,可瞧得上夏侯氏子弟?”

  这是离开益州前,张飞、夏侯氏夫妇已有嘱咐的事情,高阳小家碧玉模样,略尖的下巴垂下,不是很情愿。

  “若是无意夏侯氏,国内不乏俊彦。虞仲翔之子虞世方乃天下皆知的虎将,允文允武,系孝先左膀右臂,有兄弟手足情谊。”

  刘备温声和气:“若是不喜虞世方,陆伯言长子亦是俊杰,当为良配,不辱家门。”

  “伯父,女儿并无挑剔,愿听父亲安排。”

  高阳抬起头,轻咬下唇:“只要能常伴父母左右,女儿无怨。”

  “高阳,朕不愿委屈你,也不愿委屈翼德。”

  刘备目光如炬,作出限定:“你既无中意人,待夏侯氏子弟来襄阳后,再做决定不迟。夏侯氏子弟不器,还有虞世方、陆伯昭、诸葛伯松、庞巨师、马彦节俱为良选。”

  稍稍停顿,刘备又说:“习文祥之孙性情果敢,朕颇爱之,亦是一时良配。”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