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45章_火热的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入山海关,驻山海关的一营北洋军以没有接到北京命令为由放弃了抵抗,交出了山海关防务。

  3月1日中午,革命军先头部队进入滦州,驻守滦州的北洋将领已经逃往天津,在一部分基层军官的带领下,驻守滦州的2千多北洋军向不足五百的革命军先头部队交出了武器。

  之所以北洋军会如此军心涣散,实是因为革命委员会在1914年同日本开战时,就已经在华北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宣传,特别是临近山海关的关内铁路沿线一带,共和党的宣传更是吸引了大多数当地民众。

  因为此地铁路的开通、开平矿务局和唐山铁路局的开办、天津港的开埠,使得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工人阶级,开化风气为河北之先,自然也是最容易接受外界传入的文化思想的。而天津港的开埠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剥削。

  列强在天津擅自扩大租界,强行骗取开平矿务局,连满清政府都无法守卫自己的利益,更何况是那些普通的民众了。义和团运动在河北的流行,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因此革命委员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口号,很快就获得了本地民众的拥护,甚至连许多北洋士兵都深受影响。

  不过即便是如此,革命委员会真要动用武力入关的话,驻守于本地的北洋军还是不可能一枪不发的。但是开滦煤矿的工人罢工事件引起了各地民众普遍的同情,特别是警察向工人开枪的举动更是激起了许多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感,认为这些警察是在帮助外国人欺压中国人。

  直隶省政府虽然极力否认了这种控诉,但是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却并没有表现出维护开滦煤矿工人的举动,再加上法国人在天津掀起的扩张租界行动,使得北洋军上下对于中央政府的表现大失所望,下层官兵完全不知自己究竟为何而战。

  而且,在冯国璋南下之后,接任直隶督军的是曹锟。这位虽然被北洋同僚称之为“曹三傻子”,但他可不是真傻,否则也不可能替袁世凯掌管着实力不俗的北洋第三师。

  在唐山警察向罢工的煤矿工人开枪后,国民革命军突然加强了在山海关的驻军,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南下的意思,北京大总统府自然也给他发过密电,要求他率领第三师北上滦州。

  不过一向服从袁世凯命令的曹锟这次却选择了阴奉阳违,只是停留在保定不动。曹锟看的很清楚,河北一地原本北面有毅军看护,山东方面有第五师镇守,张勋坐镇于徐州,赵倜坐镇于河南,第三师镇守于保定和山西,第十师守着天津-滦州,北京城内则是江朝宗的部队,应该来说是相当安稳的。

  但是现在革命委员会在热河解散了毅军,在山东吞并了第五师,又消灭了张勋占了徐州。而老袁因为忌惮段芝泉,拆散了第十师,从而自断一臂。这样一来,直隶地区能打的就剩下了第三师,北京城内的江朝宗部和城外的一些军队都是被拆散的小部队,镇压一下地方叛乱尚可,但是想要同革命军这样的虎狼之军交战,那就是想多了。

  如果只是北上防御山海关,那么曹锟也许还会考虑一二,但是现在革命委员会还占据了山东、淮北地区,切断了冯国璋部的北上通道。因此一旦他移师北上,真的和革命军动了手,身后就只剩下了一个不可靠的赵倜,和不可能出京城的江朝宗部,另外就是坐壁上观的段芝泉的亲信。

  稍稍推敲一下这局面,曹锟就能看出来,北上是一条绝路。虽然他是想要效忠大总统的,但是没有了第三师,他不真成了“曹三傻子”了么。

  只是曹锟迟迟不肯北上的后果,便是从山海关到天津一线部队的全面溃散。这些军队身后没有支援,革命军又举着解决唐山事件的大义旗帜,北京又没有下达严厉抵抗的命令,大家自然只有自行撤退了。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