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3章 狂妄的李谦(求推荐票!)_我的导演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难了。

  “李导,能问下你新电影的类型和大概成本吗?”

  “还是偏悬疑向的,不过不是单纯的悬疑片,会掺杂一些其他的元素,制作成本大概六百万左右。”

  小成本悬疑类型,开口就是两百个胶片拷贝。

  张皓苦笑不已,“李导,就算我们和洗印厂有关系,一个拷贝至少也要8000块,200个拷贝那就是160万,这样的发行规模,我们垫付的宣发成本至少也要200万以上了。”

  李谦笑道,“张总,这360万只是垫付的宣发成本,不参与分成,对你们来说并没有风险。”

  各大公司基本上都是自己制作、自己发行、自己宣传,有的直接把宣发费也算到成本里,参与分成,然后对外宣称成本一亿多。

  也有的制作和宣发不是一家,就分开算,宣发费由发行公司垫付,票房交完税,和院线、影院分完了之后,发行方要先拿走垫付的宣发成本,

  哪怕最后的分成还不够回本,发行方也要先拿走自己那份宣发成本,然后再按比例拿走发行分成,剩下的才是制片方的钱。

  这种模式,就规避了风险,除非最后的分成连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所以,伯纳才能单单靠着发行业务,就做到了如今的规模。

  发行方大多都是稳赚不赔的,不过这种模式的话,票房大卖也拿不了更多的钱。

  虽然这个宣发规模相比成本,太大了点,尤其是胶片拷贝的数量。

  不过也在底线之内,到时候如果前期票房不太乐观,再减少拷贝的投入,反正拷贝的制作和投放渠道都在伯纳手上握着。

  不过,这个档期,张皓是怎么都不能答应的。

  “李导,今年马小刚的新电影《集结号》已经确定上贺岁档了,还有我们自己参与的《投名状》,也在贺岁档上映,同时容纳两部大片,已经是贺岁档的极限了,要不然把明年暑期档腾给你怎么样?”

  “暑假晚了半年,电影周期越长,风险越大这个张总不会不知道吧,而且暑期档也是大片云集,不会比今年贺岁档好多少。”

  李谦摇摇头,“贺岁档大片通常12月第二个星期就开始上映了,我正好在月底上映,隔了半个月,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那时候观众已经被《投名状》和《集结号》给消耗完了,市场就这么大,留给你的不多了。”

  “前年贺岁档有《无极》,12月底《金刚》和1月的《霍元甲》照样有大批观众,只要电影好看,我想这都不是问题。”

  ......

  一连劝了许久,都没能说服李谦放弃贺岁档。

  张皓也是头大,这些干导演的一个比一个犟。

  当年他在西影厂的时候,也和年轻时的张一谋和程凯哥共事过。

  他们当时也是一样,整个西影厂除了老厂长吴天名之外,有时候脾气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