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7章 叶公好龙_汉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表示火灾将发生在宋、卫、陈、郑之分野。郑国人裨灶也如此认为,他对郑国执政子产说,宋、卫、陈、郑四国将同日发生火灾,如用一种宝物祭神,郑国可以免灾。可是子产不给,还说这样的一番话。”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哪里懂得天道?这个人每逢有异样的天象和气候,都扬言将有大灾,难道不会偶尔也说中么?遂不与宝物,郑国亦不曾遭火灾。”

  贯长卿经过半个月相处,对任弘最初的疑虑已经慢慢放下,不考虑他的君侯身份,这就是个聪慧且好学的弟子啊,常能举一反三,不过他也发现,任弘在学习时,总会对传中那些与他观点贴近的内容十分上心,刻意强调出来。

  “所以道远认为,天象与人事无关,天人应相分?”

  “学生不敢妄言完全无关。”

  任弘朝贯长卿作揖,他也没有直接否定灾异与人事的关系,因为这玩意想要证伪是极其麻烦的。去年冬天,任弘费了好大劲,才侥幸引下了雷电,暂时让博士弟子们闭了嘴。只要对方暂时不要以灾异为借口来阻扰国事,任弘暂时也不想去做这类费力不讨好的事,只将这一段的重点,往积极的人事应对上落。

  “传中说,郑国还没有发生火灾以前,里析告诉子产,若想避免这场灾异,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罢免大臣。”

  “但子产并未因为谣言而逃避,他着手做了许多准备,停止容易失火的市场,派府人、库人各自戒备自己的辖区范围以防火。命令司宫戒备,迁出先公的宫女,安置在火烧不到的地方。司马、司寇排列在火道上,到处以水救火。灾后登记被烧的房屋,减免百姓的赋税,重建其居室,所以火灾造成的伤害不大。”

  “反观陈国,虽然祈祷而不救火,许国则是不慰问火灾,君子因此而知道陈国、许国将先被灭亡。天灾或许难以避免,但如何应对防治,灾后如何善后,才是该考虑的事。”

  任弘道:“子产的态度,就是学生的态度。比如去年冬天,相比于齐学诸生危言耸听,因为一些不知缘由的灾异就耽误了该做的国事,还不如寻找雷击的缘由,积极去避免雷击之事,故于殿堂安放避雷针。“

  任弘确实解读出了传中要表达的东西,贯长卿没有表明意见,看向另外两名弟子:“汝等以为如何?”

  “道远做得好。”解延年拊掌赞同任弘之言。

  “我虽在河间,但也听说自从长安放置了避雷针后,春夏时虽有雷击,却没有造成火灾,而没有安放避雷针的地方却遭灾了。”

  “听闻此事后,连河间王都开始在宫殿、宗庙上安置避雷针,毕竟谁也不想挨了雷击后还被齐学诸生跳出来指责失德啊。”

  在对待灾异和天人关系上,公羊派已经完全倒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