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一章:银川驿卒李鸿基(求推荐!)_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再继续讨价还价了。”

  “就一年!”

  ......

  京报改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除各地报房要进行一轮洗牌外,印刷技术也会被动得到发展。

  京报刊行全国,最忙的就是这些兢兢业业的“快递小哥”。

  有明一朝,在各地皆建有驿站,时人称驿递。

  朝廷规定,全国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每隔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

  据万历四十八年工部勘核,大明境内每八十里就要设一个规模较大的驿站,共一千九百三十六个。

  除此以外,还设立急递铺和递运所加强物流信息,专门运送加急的公文和军报。

  宁夏,银川驿。

  宁夏系九边重镇之一,边防、文案都是朝廷关注的焦点,银川驿作为地区内规模最大的驿站,自然当仁不让。

  初春时节,茂树葱郁,澄澜荡漾。

  一名穿着灰绿色服装的驿卒,来到驿站门前翻身下马,用脏乱的衣袖擦了汗,然后跨步走进去。

  “李鸿基,京报都送到了吗?”

  没错,眼前这面色黑里透红的健硕汉子,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闯王李自成。

  谁能想到,这个老实本分、只想着混口饭吃的驿卒,日后在因缘巧合之下,推翻了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彪炳史册。

  李鸿基早和铺长混熟,向地上啐了一口,将马牵到固定的马鹏位置,边走边道:

  “都送完了。”

  “他乃求的,朝廷搞这个改制,每天京报就要送三百份,这还没算塘报和军报、文书!”

  “你小子想什么呢?”铺长脸色比他更黑,闻言笑着拍了拍李鸿基的肩膀,道:

  “走,一块回家。”

  李鸿基轻抚坐骑,低声与马匹告了别,与铺长同列左右,离开铺子向前方村镇中的家走去。

  “我没想什么,就是…”

  “就是朝廷光顾着改制了,怎么就没想想,提升一下各地驿卒的月钱呢?”

  “累死累活的,就挣这么几个钱!”

  “哈哈,我也没比你多挣几个大子儿啊——”铺长笑了笑,走到家门口先进去了。

  李鸿基望了一眼,径自回屋。

  其实说是铺长,也就职位高上一级,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和李鸿基这些驿卒差不多。

  银川位置偏僻,太阳落山早些。

  李鸿基从铺子里歇了马出来时才刚黄昏,等告别铺长回到家中,天色便已昏暗。

  甫一进门,就闻见一股香味。

  他腹中咕咕直叫,从身后抱住韩金儿,问:“那只鸡不说留到元日再杀了吃肉吗?”

  “你回来了,渴了吧,喝些水。”韩金儿将纤细小手握在李洪基的粗糙大手上,惊讶道:

  “这么大的事,你这个做驿卒、吃朝廷饭的竟还不知道?”

  “发生什么事了?”

  李洪基一脸懵,喝碗凉水后坐在一旁,说话间,直勾勾盯着锅里翻滚的肉,吞了几下口水。

  “瞧你那样儿…”韩金儿捂嘴偷笑,指了指一旁,道:“这是第一期京报,都写在上边了,你自己拿了瞅。”

  李自成拿了报纸,道:

  “这写的什么,我小时候也没读过私塾,看不懂。”

  韩金儿嗤笑几声,一边用勺子搅锅,一边道:“你还不如隔壁的盖虎,人家好歹能看懂。”

  “你要是叫我学,我明天就去找艾举人学识字。”

  李鸿基心中起了疑影,话音刚落,却是盖虎直接一掌推开木门闯进来,欢天喜地的道:

  “洪基你回来了,有个大事你还不知道。”

  李鸿基手中一滞,回头望去。

  “你们都说的什么事?”

  只见盖虎拿起京报,说道:

  “别的事儿先不说,只说一个咱最关心的,朝廷提高了各地驿卒的月钱,还增加了每年可领一回的,叫…工食银。”

  “多少?”李鸿基腾地一下,站了起来。

  “京报上说,天启二年起,各地驿站的驿卒,每年可领六钱工食银,就连月钱也提高不少。”盖虎哈哈大笑,与李鸿基勾肩搭背地坐在一起,道:

  “看来这是个好皇帝,咱兄弟能过的好些了。”

  李鸿基愣在原地,点了点头。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