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22章 钱粮二事_大家请我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拥宝山而不自知。

  原来自户部设立太仓库一来,太仓银库入不敷出,反倒太仓粮库不曾短缺。

  然而,大明上下居然没有一个人认识到明末南北经济问题的核心是钱粮不平衡。

  其中南方农业、商业发达,但是由于距离九边较远,粮食不便运输,然而折银较多。

  而北方屡屡遭旱灾、蝗灾、兵灾,农业生产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然而,由于地近九边,折色较少,反倒要缴纳大量粮食作为赋税。

  如此以来,北方钱多粮少,而南方钱少粮多。

  于是,南北双方经济活动均遭到了很大破坏。

  “殿下,怎么了?”四女见张顺神色,不由不明所以。

  张顺于是把自己的看法一说,果然这四女顿时也目瞪口呆。

  “殿下,您的意思由于北方缺粮,故而银钱不值钱;南方缺钱,故而粮食不值钱?”四女都是冰雪聪明之人,闻言思索了半晌,顿时就反应了过来。

  “那那我们收上来这些钱.就不值钱了?”顿时,四女觉得手中的算盘也不香了。

  “谁说不值钱了?”张顺不由笑了,“钱还是值钱,关键是怎么花!”

  “本王拿这些钱,一则是为了发放赏钱,安定人心;二则可用平抑物价,调整钱粮价差。”

  “平抑物价,怎生平抑物价?”众女闻言一愣,不由开口问道。

  “钱少了放钱,钱多了放粮!”张顺嘿嘿一笑,不由开口解释道。

  “你道当初,为何由本色改为折色?还不是国初,粮多钱少,无法持久,故而这才有改本为折之事!”

  本色一般是指朝廷征收的实物,而折色则是指折算的银钱。

  当初明廷控制力强大,故而能够在征收实物和银钱之间进行调整,故而能够维持经济平稳。

  然而,到了王朝末年以后,除了朝廷的控制能力以外。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能够深刻认识到钱粮之间比例问题。

  孙承宗、孙传庭部分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分别采取了屯田和请屯的措施进行改革,一定程度了缓解了北方的钱粮矛盾,。

  但是,由于这两人只是着眼于“缺粮”这个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明末经济的根本问题。

  故而,随着两人的军事失败,而改革彻底失败。

  张顺不同,张顺身为前世之人,刚开始虽然也局限于“缺粮”这个问题,但是他跟前前世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很快就意识到了明朝钱粮不均衡的问题。

  故而采取了“以粮代饷”的方针,调整两者之间的比例,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然而,等到义军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后,这个钱粮比例的问题再度浮现在张顺面前。

  “听,我们姐妹几个算是听明白了!”四女很快就提出了之间的问题,“但是,咱们现在只掌握银钱,粮食掌握的并不多,怎么办?”

  张顺这一次通过“三大案”掌握了大量的白银,但是粮食还是不够,怎么办?

  “不妨事,一个是咱们手里已经有了二百万石粮食,等洪承畴占据临清,估计也能获取几十万石粮食,暂时这个是没有问题了!”张顺笑道。

  “但是,对咱们来说,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夏粮和秋粮的征收!”

  在义军清理了大量勋贵、文官和寺宦以后,张顺的新政权能不能征上来税收,这才是义军成败的关键。

  “那他们能听殿下的话吗?”四女闻言皱了皱眉头,不由开口问道。

  “没问题,他们可以不听咱们的话,但是有些人的话他们总是要听得!”张顺笑了。

  “谁?”

  “都察院!”

  明代都察院由御史台发展而来,下设一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等事宜。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