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21章 历史或将重演?朝臣的内部会议_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些人多是寒门出身和接受孔氏影响比较深,故而多以皇帝为自己的一切,认为忠君就是改变一切的万能药。

  人言北笔南墨,说的是毛笔以白国为最好,砚墨以楚地为最佳。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大权在握。有什么比自己的家人更值得相信的呢?

  《尚书》以儒家先贤先秦博士伏生所作注的《伏氏尚书》为官方解释。伏生是邹平人,白学出身,故而邹平伏氏可以算是白氏一派。

  鲁恭冷哼一声,不去理袁安,估计心里在暗骂:“马屁精,和事佬。”

  今天我召开这个会,是想告诉你们,要是有什么想法,在陛下元服后再说,陛下不元服,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鲁恭对之前在朝会上白衍没有出言帮助他感到不满。

  因此刘炟也放松了对于外戚和宦官的监管,期望今后的皇帝,能够用这两样东西,钳横朝臣。

  对于北伐匈奴,群臣本不会如此反应如此之大,只是因为北伐的主将姓窦,是窦宪。

  窦太后是前汉孝文帝窦皇后的后人,也是北伐匈奴窦固的堂妹,出生于这样一个显赫家庭,她是一个十分有心计和野心的女子,她一直想要效仿前汉仁后,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到这里,三公才有了一些实权。

  于是大汉的所有儒生以《白虎通德论》为最高的学术解释,并将白虎观之前的儒学,命名为古文经学派;白虎观之后的儒学,命名为今文经学派。

  因为毛笔被白国研发出来,书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世书法造诣最高的,当属白王白绪,而去世的孝章帝传闻书法造诣也不低。

  因为自从章帝在建初八年召集天下名儒和太学博士,在白虎观召开辩经会议后,儒家的思想已经基本趋于统一。

  袁安还想辩解几句诸如“忠于皇帝不能代表能够做到任何事,天下不是只有皇帝”这样意思的言论。

  其中《易》以孔氏所推出的据传是孔子亲注的《周易注》为官方解释。

  第五层,之前下了朝会的诸位大臣,穿着便装,齐聚一阁,互相品茗。若是让久在朝堂任职的官吏来认人,就会发现,在这里的都是当朝最有权势的一群人,甚至可以开一个小朝会了。

  “白公,如今太后干政,任人唯亲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你为什么不出言制止她的行为呢?她让窦宪领兵出征,很明显是想要指染军权,军权,对于外戚可是大忌啊。”

  而章帝崩逝前,因为刘肇年幼,免不了后宫干政,为了防止窦太后一家独大,重现前汉外戚专权,故而给三公都加了尚书衔,进入尚书台,有资格进入小朝会议事。

  而除了大朝会,其余的有皇帝参与的都称之为,小朝会。因此整个大汉的决策,几乎都是在小朝会上决定的,而是否有进入小朝会议事的资格,就看有没有被皇帝加录尚书事。

  除了这三位大佬外,其余的有尚书台的六曹尚书,外朝的六卿,以及一些要害部门的官长。

  但是窦太后专权擅职的初态已经显露了,许多大臣唯恐前汉外戚擅权的情景再现,因此对于窦太后有着极其高的警惕之心。

  这样,窦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的显要地位,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

  但是被白衍阻止了,白衍知道鲁恭这些人已经被刘氏和孔氏洗了脑,成为了刘氏最忠心的附庸,而且如今的天下,这样的人还不少。

  因此朝会上的众臣此时的警惕性已经拉满了,接连的出列反对,包括几个尚书、侍御史、骑都尉、议郎等等,但是窦太后心意已决,强行通过了这项决议。

  鲁恭不服,但是没有争论。要是袁安与他辩论他还可以争论两句,但是白氏是当今天下舆论和文学的执牛耳者,尽管白衍是雒阳白氏,不是白国白氏,但是呵呵,谁不知道呢?

  能够姓白的,天下又有多少呢?他可不相信,白国白氏与雒阳白氏没有关系,只是看透不能说破而已。

  于是这场聚会,就以这样的结果结束,不过也让朝臣内部知道了,哪些人能够帮自己,哪些人靠不住。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