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十六章 佛眼观天_不良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何看?”秦无衣不解。/p

  慧云抬手指着破庙中神像问:“施主可知庙中供奉的是哪位菩萨?”/p

  秦无衣抬头看了一眼,神像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坐骑为一狮子,开口答道:“文殊菩萨。”/p

  慧云双手合十向文殊菩萨礼拜,神情谦恭说道,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p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p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诗,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p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诗,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p

  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首诗的时候都说好,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p

  庙里有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后,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首诗,慧能不识字当场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p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首诗,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诗的旁边。/p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

  有这首诗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p

  “施主用眼看,面前神像是文殊菩萨,而贫僧有心观,庙中空无一物,诸天神佛罗汉已于贫僧心中。”慧云淡然一笑心如止水说道,“施主所忧虑之事不可眼观而是心辨。”/p

  秦无衣苦笑:“禅师所言艰深难明,不过想来你也不会明言。”/p

  “凡是因果,一切随缘。”慧云额首一笑。/p

  “在下也不追问其中玄机,只问禅师最后一件事。”秦无衣走到慧云面前,“禅师深夜引我们到此,又意欲何为?”/p

  “出家人不打诳语,事先在宁施主家有意相瞒实属无奈,还望诸位见谅,我去见宁施主,是因为有事相求。”慧云直言不讳。/p

  羽生白哉在旁解释:“当年我救回宁汐,怕她行踪败露招惹杀身之祸,刚巧禅师在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