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七章 汉阳造?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觉今天碰到最多的就是直系一派的将领。

  李纯在宴会上坐在李谕下首,也帮着曹锟灌了张勋一顿酒,李谕是有印象的。

  李纯后来成了长江督军,人称“江苏王”。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受冯国章的影响,此人也热爱教育,后来在天津用他的字“秀山”为名建了三所小学;还给南开大学捐了50万银元,并建了个“秀山堂”。

  现在李纯就管着学堂的一些具体事务,如果说冯国章是校长,李纯就是校长助理。

  李纯带着李谕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先生请坐!难得有个懂科学的大学问家来我们这儿,真是太不容易了!以前大伙都觉得当兵的是**或者混混,拿我们当没文化的大老粗,毕竟都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嘛。”

  李谕笑道:“将军幽默啊。”

  当年读书人也确实都不愿意当兵,这是实情。本来认字的就不多,认字的又不愿意当兵,部队文化素质可想而知。

  李纯嘿嘿一笑:“其实咱也是知道的,现在没点文化打个仗都打不明白。冯总办与段总办都是留过洋的人,其实咱也看得出来,只有文化人才能往上走,没文化只能当个往前冲的炮灰。”

  “没错。”

  李谕发现这位长江督军李纯确实还是懂点道理的。现在是乱世,当兵的风险很高,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尽可能爬到高层是最保险的,最起码比当个小兵强多了。

  “现在北洋军的学堂中有多少学生?”李谕又问道。

  李纯说:“如果算上段总办管理的几个短训学堂,也有差不多近千人。”

  参谋学堂、测绘学堂、武备学堂都是短训班性质,由参谋处总办段祺瑞兼任三校总办。这种短训班也培养了不少知名人物,比如陈调元、吴新田、杨文恺、师景云等,他们都是后来的将军级人物。

  看吧,段祺瑞和冯国章真就是一直针尖对麦芒。

  李谕点点头,“如果能把这些人培养成骨干,然后洒向各地编练的新军,就能够最大程度提高效率,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袁世凯确实也想这么做,于公于私都大有裨益:于公,可以迅速培养一批军官以及各地开设的陆军小学堂的总教习或者督办,能够提高整体的军事力量;于私,则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控制全国兵权。

  能看得这么深远,又能照顾自己的利益,袁世凯也算下了一盘大棋。

  李谕坐在椅子上,面前的桌子上放着好几支不同型号的步枪。

  李纯注意到李谕的视线,说道:“下头有的士兵觉得枪不好用,交到了兵备处。兵备处以为是将士们胡闹,就吵了起来,我昨天正好看到,就拿过来看看。”

  李谕对军事了解不深,但毕竟也是学过机械设计的,同学中有不少军迷,有位舍友甚至考研专门考了一个叫做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的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