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22章 归国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究团体的智慧,他就无法在本行业处于领导地位。

  “而且更让人欣慰的是,科学仍然拥有无尽的发展空间。

  “这一切的后果是,在科学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分支都存在新的机会!”

  就算不支持战争的一些科学家,也无法否认密立根所说的事实。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科技爆发的时代,也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虽然不能说就是科技导致了世界大战,但二者之间肯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科技的地位也在战争中越来越高,成了当之无愧的第一生产力。

  关于战争与科学的讨论会议结束后,迈克尔逊组织了为何育杰授予外籍学士的仪式。

  迈克尔逊恭喜道:“科学院仅有的两名东亚外籍院士,均来自中国,这是令我没想到的。希望你们可以针对原子世界做出更加出色的成绩。”

  何育杰为人比较谦逊:“感谢迈克尔逊先生,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

  李谕问道:“参战后,美国各大高校的学生和教授莫非也会运往法国?”

  迈克尔逊说:“我不能确定,但应当不会这么快。新兵要训练至少1年时间。”

  李谕心想,这样的话,何育杰留在美国还是有价值的。

  一战美军真正拉上战场参与实战已经到了1918年9月,距离战争结束只有两个月。

  不过美国参战后倒是有了支援英法更充足的理由,各种武器源源不断运过去。

  从1917年下半年开始,英法联军每一次推进,几乎都有数百辆坦克开路。

  坦克技术在这短短的一两年中大跨步,已经诞生出很接近现代坦克外形的新型号。

  不过美军真正带去的大杀器,并不是以上说的任何一样东西,而是可怕的流感病毒。

  大流感导致了四五千万人死亡,远超战争本身,劳动力的大量缺失是双方不得不停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密立根对李谕说:“我可能会加入一个气象机构组织的军队科研小组,最近正在研究李谕先生的《分形与混沌》。”

  “高空观测?气象分析?”李谕问。

  密立根说:“主要是研制能够远距离运载宣传品的气球,顺便做一些大气层上部的气象图,作为炮兵部队的辅助设备。”

  “这么说,你已经准备参与筹划战备?”李谕又问。

  “没错,不仅我,海耳先生也加入了,”密立根说,“除了气象方面的工作,我还会针对潜艇监测开展深入的研究,以阻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

  李谕说:“你们是真的要和爱迪生正面竞争。”

  密立根说:“我们有我们的优势。”

  既然老美也参战了,现在各界的主要关注点肯定全都放在战备上,李谕在这边待着没啥意思,几天后,就告别了吕碧城,与胡适一同乘船返回国内。

  ——

  抵达上海后,胡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