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两百二十九章 危言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帅也已看透时局,有了归隐之意。”刘永福虽然还掌管着黑旗军,不过对于清廷的调令早就

  “听调不听宣”,嘴上应承,根本不去干剿匪的事情,毕竟他自己就是起义军出身。

  再怎么也是知道《水浒传》的,好在他的命运要比梁山好汉们好许多。

  郑观应说:“我倒是想归隐山林着书立说,但时局所迫,脱不开身。”李谕说:“如果大家都放手不干,情况恐怕还会更恶劣下去。”郑观应说:“我便是有着这样的想法,所以今天听闻帝师到达广州、又有办学之念后,才不胜感激,定要亲来赴宴。”李谕说:“教育自当是国之大事。”郑观应说:“由帝师这种真正懂得西学之人操办,我想会是极为优秀的学堂。”黄飞鸿说:“将来学堂办好,我定要送我的儿子去读书。”黄飞鸿的儿子现在年龄还不大,只有五岁,确实快到上学的年纪。

  李谕也挺希望让这些名人的孩子过来,这样才能打开知名度,于是说:“一定不会辜负厚爱与支持。”话说后世电影中的十三姨现在还没有和黄飞鸿认识,算起来十三姨的原型莫桂兰此时只有十一岁。

  郑观应说:“帝师远在京城,却远赴广州办学,真是让我们这等广州本土人士颇感惭愧以及意外。”李谕说:“中华大地太大,各地都有英杰之才,我只有多在几处省府之地建学,尽可能辐射四周。届时他们都有机会进入我兴办的大学堂,并且还会有出国留学的机会。”郑观应对于出国的好坏没有太大把握,问道:“一定要去国外读书?”李谕说:“当然!想要学到真东西,必然是要出国留学。”郑观应是进过官场的,疑虑道:“只怕会有革命思想侵扰,而且,出去了不回来怎么办?”此前留美幼童召回时,就有人公然违抗,留在美国继续读书。

  李谕笑道:“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终归有人愿意回国效力。”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发达国家尤其是像美加之类的移民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人才的虹吸能力还是很大的,大批优秀毕业生会选择留在美加。

  不过这种事无需去指责,毕竟也是自由的环境,只要是有人愿意回来,就能对我们有利。

  博弈嘛,又是最冷血的国际关系博弈,你要是不给对方好处,人家怎么可能让你的学生进来。

  所以似乎也是一种均衡状态。郑观应说:“帝师曾周游列国,既然你这么说,我就放下心了。像是京汉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这样的人才我是真想挖过来修建粤汉铁路,但只有他一个人,实在分身乏术。可想而知我们现在多么缺少人才,懂得筑路之人都少得可怜。”李谕说:“所以要大力兴建教育,才会有更多的詹天佑。”郑观应道:“帝师所言极是。”李谕又把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