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81章 林毅夫_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一直鼓吹中国经济会崩溃,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却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他们脸的原因。

  林毅夫脸上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科学理论应该是全球通用的,不过他素养不错,也就暂时歇了争执,和李未聊起了其它话题。

  李未也不再劝说,他知道空口白话很难说服人,今后还是让事实来改变他的想法吧。

  而事实上,林毅夫的转变来的很快,明年,中国的通货膨胀达到,很多地方出现抢购风潮。

  按照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治理的手段很简单,就是提高利率,利率提高后,投资成本上升,投资就会减少,同时增加储蓄意愿,消费就会减少,投资和消费都减少了,总需求就减少了,价格就随之下降。

  而且,利率提高后,好项目会因为投资回报率高、付得起高利率得以被保留,差的项目因此被淘汰,所以,提高利率还有利于资源的配置,这个办法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吧?

  然而,当时的中国政府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采用了一个看似不合理的办法治理整顿,全国性地砍投资、砍项目,不少好项目也被砍掉。

  这个办法看起来很笨,但林毅夫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如果政府选择提高利率,必将导致很多大型国企严重亏损。

  对此,政府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让它们倒闭,但结果肯定是带来大量失业,社会不稳定,而且其中不少企业和国防安全、国计民生有关,根本不能破产;另一办法是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结果是赤字增加。这必然是要货币化的,货币增长又将助推通货膨胀,陷入一个怪圈。

  所以唯一可行的就是利用行政手段,把不重要的项目砍下来,把总需求压下来;等这次的事情过去之后,林毅夫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术思想。

  回想起这些内容,李未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趁着现在各种原材料还没涨价,赶紧囤一批,免得明年措手不及。

  接下来俩人的聊天内容从宏观转为微观,这下就愉快多了,聊累了就睡,睡醒了继续聊,一直聊到火车到站。

  徐正阳早就在车站外面等着了,把俩人接上车,一路开回河阳,到了李未家里,林毅夫看到李未的房子吓了一跳,这才离开大陆几年,大陆就有这么有钱的民营企业家了?

  进去再看里面的装修布置,越看越有味道,既有现代简约元素,又融入了中国建筑独有的风格,让他感觉特别舒服。

  “我家房子多,林先生如果不嫌弃的话,这些天就住我家里吧!”李未发出邀请,同时琢磨着是不是在附近开一家宾馆,现如今全国各地过来的客户、供应商越来越多,而柳树乡只有一个又小又破的招待所,明显不够用。

  “这我要是还嫌弃,那就不知道该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