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九十六章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_崇祯本科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等纪彪在朱由检的耳朵里嘀咕了一阵之后,朱由检才斜眼看了一下躺在地上的杨景铭。这家伙和史祥云的关系,已经查了个底朝天了。

  “听说这位杨教习说自己在信阳是个人才啊?”朱由检不紧不慢地咂了一口茶水说。

  “那是他自诩的,信阳是一个英才辈出之地,岂会有人自称。”知州头顶冒汗,他自知自己没照顾好旧太子和太子妃,恐怕要惹皇上不高兴了。

  “既然是人才,那就应该放到朝廷最需要的地方。我听说大别山里有许多孩童没有学上,不如让这个才子去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朝廷需要他,大明也需要他嘛!”

  知州听完朱由检的话怜悯地看了杨景铭一眼说:“皇上说的极是,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去最艰苦的地方发光发热,一辈子温暖别人。”

  杨景铭被抬走了,史祥云心里还有些忐忑,她虽然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也难免担心这件事让皇上对她产生不好的印象。

  “你对朝廷现在的教育制度怎么看,有什么弊政?”朱由检看着史祥云问。

  “父皇加强数理格物之学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因为教员的严重缺乏,加上朝廷科举制度的逐渐废弃,百姓家庭的孩子不能持之以恒地将学习进行下去,不管是蒙学还是中学,每年开学都有许多学生中途退学,甚为可惜。”史祥云说。

  大明不可能以法律来制定教育法,逼着孩子上学在这个时代条件是不成熟的。朱由检的野心大,但是人才培养计划也得因循而至,仅仅三五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来大规模的人才的。

  后世的洋务运动开办洋学堂开始,借助大量派遣留学生计划,到整个社会进行新文化运动,这中间也足足经历了五十年。

  而大明的理工学科却完全是由朱由检一个人带出来的。这需要的时间按正常思维计算也要比那个时候要长。好的是知识结构的量比后世要少很多。

  “如果以凭证作为职务的准入门槛,会不会逼迫这些学生坚持完成学业?”朱由检想到了文凭。科举制不是一样是在考文凭吗?

  “这样的话,蒙学显然太低,而中学似乎又有些高了。”史祥云的意思是小学毕业生太年轻,中学毕业生年龄又太大。朱由检现在创办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六年制。

  虽然可以同意学生跳级,但是大多数人的学习时间都要十二年。大明连文盲都没有扫清,想玩全高中毕业?好高骛远了吧!

  但是,如果把中学分开,显然需要增加一倍的教员。这是一个教育制度中的疼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你们随朕回南京吧,朝廷现在需要人手。别再窝在信阳了,出来给朕帮忙。”朱由检用不容商量的口吻说道。

  史祥云心里一喜,回南京就等于是回到皇族身份,至少朱慈烺再不用这么辛苦了。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