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零八章 办小学_崇祯本科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崇祯十八年这中间几年的风云人物中,能以大儒着称的,无非“二周一钱”。王铎充其量就是个书法家,而像后来所谓的三大儒: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此时都还是小字辈。

  钱谦益这个人,朱由检是半信半疑的,此人有点沽名钓誉,不过算不上良心大大的坏。

  而对于刘宗周,朱由检基本是不报希望的,一个迂腐到骨头渣子里的老夫子,你还能指望他什么?

  朱由检把黄道周用到日报主编加御用笔杆子这个职位上,就是想竖立一个能跟江南复社抗衡的标杆,起码要从文章上不能示弱。

  刘宗周最近特别的生气,作为大学士的他,居然比不了他一个弟子受宠。而跟自己齐名的,却被他经常看不顺眼的黄道周,当了一个小小的通政使,却天天坐着一辆豪华马车招摇过市。

  生气是一回事,可是跟皇帝的合作还是有必要的。教书育人,一直都是儒家觉得自己最拿得出手的看家本事,祖师爷孔老夫子都是以师长的身份闻名于世,他身后的弟子们又如何能拒绝这个名誉呢!?

  朱由检这一次没有把办学这件是拿到朝堂上朝议,而是用日报发了一片通告,准备以内库的银子在全国各地(基本上就是江南)的每一个县,创办一所蒙学。并征集百姓们的意见。

  这可是破天荒的一件事情,皇帝做点好事,居然要问百姓们的意见。谁能有意见?起码读书人对办学这种事是不会有意见的。

  所以,刘宗周在听到学生黄宗羲的汇报之后,也就没打算再撺掇张采和朱由检对着干了。

  钱谦益当然也不能和朱由检对着干,皇帝也赏给他了一辆马车,他正带着柳如是坐着马车回苏州炫耀去了。

  《复兴报》难得地赞扬了一翻朱由检的明君行为,还大量的撰写了一些文章,表明江南读书人准备尽力支持皇帝的善举。

  反正出钱的是朱由检,而最后赚这笔钱的,还是江南的读书人,建了学校,得有老师,离开了江南的读书人,皇帝能去哪找老师?

  “大手笔啊!”史可法听到这个消息,首先想到的是朱由检哪儿来的银子。虽然他不是户部尚书,但是他却了解大明的财政状况。

  以目前大明在江南的财政收入,支撑一下江北的军队开始都有些捉襟见肘。另外,山东的军饷一直是比较大的,李岩那边最近一直在打仗,连老巢都丢了,成了彻头彻尾的流动作战。反正史可法是不看好李岩的,这位李自成以前的高参所展现出来的本事,让史可法觉得不以为然。

  “要是我,肯定会死守泰安,绝不丢一寸大明的城池。”史可法经常这样想,所谓大明的骨气: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赔款,史可法是坚持贯彻到骨子里的。

  “义父,您说皇上办学校的钱会从哪来?

  请收藏:https://m.bu22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